
儒道思想與書畫創作的深厚聯繫
儒道思想,是中國文化的根源,書畫乃是此根源生發的一株獨特枝幹。此一枝幹,由於達摩將禪帶來中國、受禪的思潮灌溉,因而使其產生了新的變化與發 展。尤其是唐以後,禪的思潮獨盛,士大夫大多受其影響與陶冶,無形使禪的 超世思想成了當時文化精神的主流。至此,書畫這一枝幹,不但枝葉空前盛,而且生機更加蓬勃。
所以,從史蹟中可以看出,儒道文化雖然是書畫茁壯成長根源,但是,如果中途沒有受到禪的思想啟示,則不論是形體與境界絕難產生革命性的變化。這可以從唐宋以後,草書和寫意(文人)畫最盛,足可說明。尤其草書和寫意畫,所表現的超常體之體,超常形之形;超常法之法,超常理之理;不似之似,不像之像的簡而能全,無而且有的孳生性和變化性,不僅深含禪境和禪機,而且深藏無窮的生生之道。書畫到達如此之境,可以說完全是「自性」而發,「無心」而為的結果。這種「發」與「為」,不僅可以使創作者的精神得到 超拔舒曠的快意,同時也可以使創作者的感情得到宣洩奔放的滿足。這種快意與滿足,可以說與禪所謂的「禪悅」沒有兩樣。所以,自唐宋以後的書畫,不但各體各法,創造風氣極盛,而創造又以「自性」「無心」居多。因而其作品境界極高。究其原因,主要都與受「禪」影響的實際生活有關。
從史料中可清楚的發現,自唐宋以後,中國歷代大書畫家,他們對自己所追求的創造理想和目標,無不十分執著與監持。由於對創作理想和目標十分執著與堅持,因而、他們的生活思想也就十分獨特,由於生活思想十分獨特,所表露的生活態度和方式也就與眾不同。這種不同,看在一般常人的眼裡,往往不是被視為不通情理的怪癖,就是被視為不識時務的狂人。對之不是輕蔑就是譏諷。豈知,這在從事書畫創作者,只是為了創造理想與目標的實現,為了使人 生境界能有所提昇,不得不對現實生活中;常人視為享樂的、必須的,作太多的捨棄。這種捨棄,乃是「修持」生活最起碼的要求。
基於「修持」,所以,書畫創作者的生活應是入世的,人生應是出世的,創 作應是超世的。也就是、唯有入世的生活精神,才有出世的人生智慧,也唯有出世的人生智慧,才有超世的創作境界。
修持與參禪為書畫創作成敗關鍵
禪為人所參,書畫為人所創,而修持的深淺,是決定參禪成敗的關鍵,也是決定書畫創作成敗的關鍵。所以,禪的成就會是因人而別,書畫的成就也會因人而異。由於書畫成就因人而異;所以,歷代從事書畫研究評鑑時,無論是就藝術立場,還是就學術立場,無不首重其「人」,也就是重視創作者的人,要 先於他的作品。而對創作者「人」的研究、又無不先從創作者的實際生活著手;從實際生活中發掘其「人」獨特之處,和與眾不同的種種。然後再根據所 發掘的「人」的資料,來對作品的評議與肯定。
根據史實證明,以往有特殊成就的大書畫家,他們的生活,大都與常人不同,至於為什麼不同?簡單的歸納,大概不出「非習俗」三個字;不受世俗習慣的任何影響。因為唯有不受世俗習慣的任何影響,才可以保持寧靜、清醒、智慧;人的精神;思想、感情境界,才會得到淨化與提昇。
根據史實證明,以往有特殊成就的大書畫家,他們的生活,大都與常人不同,至於為什麼不同?簡單的歸納,大概不出「非習俗」三個字;不受世俗習慣的任何影響。因為唯有不受世俗習慣的任何影響,才可以保持寧靜、清醒、智慧;人的精神;思想、感情境界,才會得到淨化與提昇。
以現今人把書畫當著商品為例,他們把它列為最熱門最可靠、風險少、增值快、利潤高的投資項目。這對一般人而言,也許是一種財路,一種誘惑,使其砰然心動。可是這在一位真正一心向藝,視創作如生命的書畫創作者言,不 但一點也不受影響而且,一切無視無聞,風平浪靜,照常默默於創作的天地中。所以,真正的收藏家非常重視蒐集作品的原始創者「人」的原始資料,主 要 的道理,即是,在於有助對作品可靠的評鑑。
所以,現在的書畫雖然脫不了與「錢」的關係,但是,錢的價值高低,並不能代表作品真正的好壞。尤其被今天商場看好的作品,並非每一幅境界都高,考其原因,主要是在創作者於創作之初,沒拋棄現實思想和世俗心理,所 作都屬「有心」。
中國書畫工具一元,在先天上就具備了禪機。也是書畫同源與禪同道的文 化傳統的一致性與完美性。所以,中國書畫除了表現獨特的文化精神,更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堅忍不屈,柔和不二的禪道精神。
起信齋
戴道以文,相濡以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