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書畫是一門忘情見性的工作
從事書畫創作的人,都有一種經驗,那就是每當創作遭逢到阻礙無法突破時,內在就會立即產生一種無名的困惑和苦悶。並且阻礙愈大,內在的困惑與苦悶越大,則精神心隨之愈加活躍。精神心靈愈加活躍,則外表呈現反愈顯得沉靜木訥。這種現象,在一般人也許被視為反常或消沉,可是,這在創作者自己。只是再出發的一種暫時的收斂與壓縮。這種收斂與壓縮,並不表示束手無策,或消極無奈,而是在熾熱的內燃;窮其所「知」,醞其新「法」之徵兆。這就如同修禪一樣,乃是「寂然不動,感而遂通」悟前所呈現的自然現象。因為遂通就是悟,悟必須在寂然才能出現和發生。
真正講起來,中國書畫創作,實質上就是一種忘情見性的工作。由於是忘情見性的工作所以作品亦即是忘情見性的產物。只是因為各個創作者,個人修持的程度、所持的觀點和態度不同而有所差異。不過,無論怎麼說,一個真正為書畫創作獻身的人,也必然是過慣忘情見性生活的人。因為忘情見性,不僅可以破執、破舊、破惑、破任何所困所阻,而且可以通玄、通竅、通達、通向微妙的大化之境。
一觸即發的頓悟時刻
所以書畫創作一旦遭遇到阻礙,亦即是創作者的創造思緒開始阻礙的時間愈長,內燃的程度愈烈,內燃的程度愈烈,則向外迸發的張力愈強,向外瓶發的張大愈強,則一觸即發的豁然爆發率愈大。此種不斷內燃持續增強的壓縮情形,就如同不斷充電的蓄電瓶一樣,外面看起來似乎平靜無異,可是內部卻衝撞活躍非常。這時只要稍有導因一觸 會倏地瓶出火花。這火花,可以引發燃燒,可以引發爆炸,更可以引發動力。如果用在建設性的工程上,可以產生非凡的效益與功能。這一種一觸即發,對書畫創作而言,即是豁然貫通。豁然貫通就是「悟」。這「悟」,實質上就如同儒家所謂「定、靜、安、慮、得」的「得」。因為「悟」在創造上就是一種新的突部。新的獲得。
起信齋
戴道以文,相濡以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