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儒禪薰陶的時代
中國書畫在兩漢時代,即受儒家入世界想同道家出生思想的影響。由於當時兩者缺乏調和與融通,因而其創作既未能超脫於世俗之外,又未能使境界得到更高的提昇。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漢末,因禪的超脫思想傳到中國,才有了改變。
過魏、晉、南北朝、五代的流傳,到兩宋時,禪的思想不但普遍深入人心,而且形成空前的發展。因此,使原本以儒道兩家思想為主的書畫藝術,也隨之起了極大的變化。此時,宋代的文人,基於學術的研究與創造,在深究儒道之餘,不但接受了禪的思想與文化,並同時大力推展弘揚禪的思想,大有反賓為主之勢。在風行中,於是文人的實際生活也無形受到了極大的影響。尤其是從事書畫創作的文人,由於他實際生活受到禪的影響,因而,使他們的創作出現了空前成就。例如:董源、巨然、鍾隱、范寬、蘇軾、黃庭堅、米芾、陳博等人的作品中,無不多少含有「無間於內、無息於外」,「半是才情半化機」的活潑禪境與禪機。另外,宋的理學最盛,理學所重的「靜觀」內涵與精神,即深念禪「無意識」的妙悟之道。
禪者與文人互為交融
自宋之後,一些大書畫家為了想藉思維的體認達到「明心見性」,往往學過禪者的生活。同的禪者想藉筆墨的訓練達到修持悟脫,他們也往往學過文人的生活。所以,當時中國大寺院中的一些禪師們能書能畫者頗多,自此,便建立了所謂:「書畫為禪添花錦,禪作書畫切玉刀。」的氣脈關係。所以,不可否認的是中國書畫開始雖受到儒道思想的影響,但是,自漢以後,如果不是禪的文化傳入,受禪的思想育化,則書畫的創作觀點與境界,絕不會有突破性的改變與提昇。這不僅可以從古代人的作品中得到證明,也可以從近代人的作品中找到跡象。
起信齋
戴道以文,相濡以墨